bd广告
会员登录
登录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您好,您已登录!  您有条新到站内短信  进入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体育教育科研网
商品详情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
编号:20170318001
品牌:   [查询该品牌全部商品]
单位:本
重量:0 克
型号:
颜色:
功率:
厂商:
保修:
世界已迈入了1999年,新世纪即在眼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20个春秋,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也经历了20年,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关键。
商品售价:¥2.00
订购数量:
订购 加入收藏

浏览 (3779) | 评论 (0) | 评分(0)    
商品介绍
详细参数
作 者:曲宗湖 杨文轩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3-02
  图书ISBN:978-7-5009-1808-9
内容简介
    世界已迈入了1999年,新世纪即在眼前。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20个春秋,与此同时,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也经历了20年,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关键。
    在20年改革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指出学校体育的改革,特别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研究是落后于现实社会和教育理论的发展。理论研究的落后制约了学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应当关注的是,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和体育学科的自身发展,很多国外的新思想在我国得到传播,很多新兴学科在我国涌现,很多体育理论的研究者都进入了新的领域,成为了新学科的开拓者。这一现象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是很有利的。这些体育理论的研究者吸收了国外体育的新理论、新观点,以不同学科的视角来观察学校体育,一旦迈入学校体育领域,将对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输人新鲜的血液,他们和一贯从事学校体育学研究的专家结合在一起,将能组成一支队伍,形成一股力量,使学校体育学的研究迈人一个新的起点。  学校体育是一个传统的研究领域,解放前就有不少留学国外的学者为我们留下了专著。建国初期,苏联专家曾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体育理论研究生,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我国自身的力量,建设了一支学校体育理论的队伍,相对其他新学科可谓班底实些。因此有人认为我国的学校体育研究领域及其理论体系,与其他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相比已基本成型。既然学校体育学被有些人认为是一门基本定型的学科,那么一方面会使人减缓了深化改革的紧迫感,同时也会使人感到进一步改革其理论体系的难度,影响了部分年轻学者望而却步的原因。从某种意义来看,学校体育理论深化改革,持续发展的历史任务迫在眉捷地摆在我们这一代学者的面前。
    学习国外学校体育的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的理论体系,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服务,这是编写本书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进行了美、英、德、日、俄五国的横向比较,特别侧重于学校体育的思想、体制和课程理论方面的横向比较,力图更为深刻地反映学校体育的本质与特点,探索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走向。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的比较也加强了实际操作层次的微观课题,使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使读者既能了解学校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也能了解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以利于读者的思维能及时地从理论转向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对一些学校体育的传统的理论在进行国内外比较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的剖析,并提出了学校体育迈向新世纪的十大课题,使读者在了解国外学校体育发展趋势的同时,在联系中国实际方面得到某种启发。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组建了包括专门研究学校体育学的专家和关心学校体育学的邻近学科的专家共同参加编写工作,力图从学科交叉中找到新的知识增长点。   参加本书编写的作者以章节为序排列。上篇域外学校体育,第一章,日本:顾渊彦(第1~13节),张建华(第14节);第二章,德国:凌平(第1、6节),朱卫东(第2节),李明(第3、4、5节);第三章,英国:朱卫东(第1、3节),杨铁黎(第2、4节),李文辉(第5节);第四章,美国:李剑春(第1节),杨铁黎(第2节),杨铁黎、李剑春(第3节),杨铁黎、张建华(第4、5节),张建华(第6、7节);第五章,俄罗斯:唐宏贵。下篇迈向新世纪的十大课题:顾渊彦。   全书由顾渊彦编篡成稿,最后由曲宗湖审阅定稿。   本书除参考中外文期刊和书籍外,日本爱知教育大学的影山健教授、天野彰夫教授,不仅提供资料,而凡对编写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舒沃曼.斯蒂芬教授1997年在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讲演也为本书提供了素材。南京师范大学赴日本爱知教育大学的留学生江立平、谢霞参加了资料翻译工作,我们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不仅是资料的汇总和编篡,而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探索,作者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个人的见解,难免有片面性和不足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上篇城外学校体育
第一章 日本
一、学校体育目标
  (一)体育价值观与目标
  (二)教育改革与目标
  (三)体育教学与目标
  (四)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化
二、体育课程演变
  (一)体育课程的历史分期
  (二)经验主义时期(1945~1957)
  (三)学科主义时期(1958~1967)
  (四)体力主义时期(1968~1977)
  (五)生涯体育时期(1978~    )
  (六)引人关注的日本第三次课程改革
  (七)由身体锻炼论向运动文化论的历史性转化
三、学习科目分类
  (一)以生活为根据的分类
  (二)以学科为根据的分类
(三)以体力为根据的分类
(四)以爱好为根据的分类
(五)现行大纲的分类
(六)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分类体系与特徊
四、健身项目开发
  (一)体育观的变化对健身运动项目的要求
  (二)健身运动项目的新体系
  (三)竞技项目在健身运动中的地位
  (四)托罗普斯运动(trops)
  (五)非竞技运动项目
五、教学计划
  (一)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
  (二)单元教学的广泛采用
  (三)单元构成的全年教学计划与类型
  (四)不同类型全年教学计划的比较
六、教材构建
  (一)父于教材的概念
  (二)教材构建论的展牙
  (三)内容和素材的教材化
  (四)教材构建论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分组
  (一)教学分组的有关概念
  (二)教学分组理论的开端
  (三)教学分组理论的发展
  (四)教学分组理论的展望
八、学习评价
  (一)学习评价的回顾
  (二)教学大纲的变迁与评价的完善
  (三)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移
  (四)学习评价例举
九、课外体育
  (一)课外体育的两类活动
  (二)课外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
  (三)教师在课外体育中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途径
十、校外体育
  (一)校外教育得到进一步重视
  (二)文部省对校外体育的领导
  (三)发挥咨询与服务功能的校外教育中心
  (四)校外体育的设施与利用
  (五)校外体育的三种类型
  (六)社区——校外体育的载体
十一、教师培养
  (一)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办学方向的转变
  (三)专业设置的改革
  (四)课程结构的改革
第二章 德国
  一、体育概况
    (一)德国体育的特点
    (二)公众的体育价值观
    (三)体育体制
  二、德国学校教育
    (一)教育与课程的演进
    (二)教育与课程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三、学校体育观念的变革
    (一)由体育教法学向体育教育学的变迁
    (二)运动(Sports)教育学的产生与影响
    (三)向生产型体育转换
    (四)体育的系统模式
    (五)开发行为能力
  四、体育课程目的论
    (一)课程理论的演进
    (二)联邦德国的运动课程目标
  五、课程模式与教学内容演变论
    (一)体育课程模式的演变
    (二)体育课程模式的分类
    (三)教学内容的演变
  六、校外体育
    (一)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特征
    (二)联邦德国体育俱乐部的行为模式
    (三)学校和俱乐部的关系
第三章 英国
  一、学校体育体制
    (一)体育体制与学校体育
    (二)教育体制与学校体育
  二、体育课程演变
    (一)1944~1972年
    (二)1972~1988年
    (三)1988年~
  三、体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一)1988年前英国课程的利弊得失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指导思想
    (三)影响课程改革的思想基础
  四、体育课程改革
    (一)英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
    (二)教学内容的特色与国家标准
    (三)教学组织形式
    (四)课程改革的发展
  五、师范教育体制与体育人才培养
    (一)师范教育概况
    (二)英国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
    (三)英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第四章 美国
一、教育体制
  (一)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
  (二)多样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运行情况
  二、课程模式
  (一)竞技体育教育模式
  (二)健身体育教育模式
  (三)社会责任模式
  (四)学科联合模式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特征
    (四)课程要求
    (五)中学体育课程实例
  四、中学竞技体育
    (一)中学竞技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机构与组织形式
    (三)竞技运动的娱乐性和商业性
    (四)竞技运动的专项化
    (五)大学运动的摇篮
    (六)教练员队伍
  五、大学竞技体育
    (一)高校竞技体育的地位
  (二)管理机构
  (三)运动队的管理
六、教师培养
  (一)美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
  (二)美国体育教师的资格
  (三)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四)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对教师的影响
七、美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
  (一)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改革的现状
  (三)影响美国体育专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 俄罗斯
一、学校体育概述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地位
  (二)学校体育的世界影响
  (三)改革中的学校体育现状
二、体育教学大纲演变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沿革
  (二)综合性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
  (三)选择性体育教学大纲的出现
  (四)竞技性体育教育大纲
  (五)农村小学专门健身性体育教育大纲
三、体育课程实施
  (一)体育课的特征、任务与要求
  (--)体育课教材分析
  (三)体育课教学组织与方法
  (四)体育课的计划与考核
  (五)关于普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新规定
四、国家体育教育标准
  (一)国家体育教育标准的提出
  (二)《体育》课程临时性国家教育标准的内容
  (三)关于《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基本要素的讨论
五、“劳卫制”纵横
  (一)“劳卫制”的历史沿革
  (二)“劳卫制”的主要内容
  (三)“劳卫制”面临挑战
六、课外体育活动
  (一)课外体育活动种类简介
  (二)学生体育健身俱乐部
  (三)学生职业实用身体训练
  (四)学校运动竞赛
七、生命安全教育
  (一)《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开设
  (二)《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生命安全基础》课程的实施情况
    下篇迈向新世纪的十大课题
一、中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思考
  ——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回顾与展望——
  (一)东西方体育思想的交融和发展
  (二)东西方体育思想的冲突和抉择
  (三)转变观念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体育观念与课程理论
  ——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未来走向——
  (一)体育观的历史选择
  (二)课程理论的两次世界性变革
  (三)体育课程论的历史回顾
三、实施课程标准的主体是学校
  ——从教学改革到课程改革的历史性转移——
  (一)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
  (二)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课程标准中的作用
  (三)中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展
四、法定约束力和灵活性的结合
——世界体育课程标准的异途同归——
(一)中国的大纲约束力过大、灵活性过小
(二)世界各国体育教学灵活性的不同形式
(三)体育教学灵活性的法定依据
(四)体育教学灵活性的学科依据
(五)形式相异、实质相同的发展趋势
五、课程、内容、素材及其教材化
  ——发挥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
(一)课程、内容、素材及教材化的界定
(二)实施教材化的不同途径
(三)教材化中的教师地位
六、教学分组与单元教学
——体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一)教学分组的理论与实践
(二)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三)教学分组和单元教学的关系
七、竞技与健身两大系列的新内容
  ——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一)对竞技概念的不同理解
  (二)竞技组织化的理论与意义
  (三)运动项目的继承与发展
  (四)健身运动项目的开发
  (五)竞技与健身两大系列的交叉
八、实现由终结评价向过程评价的转移
  ——发挥反馈功能的必经之路——
  (一)学习评价的若干理论问题
  (二)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九、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地位与教育功能
  ——纳入社会体系的校内外课余体育——
  (一)学校体育纳入社会体系
  (二)体育俱乐部的地位
  (三)体育俱乐部的教育功能
  (四)我国课余体育展望
十、教师培养体制与体育专业办学模式
  ——师范体育教育专业体制改革思路——
  (一)教师培养体制
  (二)体育专业设置与学科重组
 
 
商品评论
最新点评
更多点评 发表点评
发表点评
您的评价
差(1) 一般(2) 好(3) 很好(4) 非常好(5)
评论标题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看不清?更换一张
图片
访问统计